查看原文
其他

爱的关系 vs 权力的关系【对谈 一】

学堂 &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3-11-03

  

 

欢  迎  到  新  浪  微  博

@  李  雪  爱  与  自  由

与  李  雪  评  论  互  动

  

 

文章原刊于:尹建莉父母学堂

  

 

01

 

 

关系中的自恋陷阱

 

 

学堂据我所知,李雪老师和店长是“姐弟恋”?

 

 

李雪是的,我是“80后”,他是“90后”,我们相差九岁。

 

 

学堂:店长是您的心理学同行吗?

 

 

李雪:不是。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刚大学毕业一年,在某公司任普通职员。

 

 

学堂:你们一位是数百万人追捧的知名学者、畅销书作家,一位是初入社会、资历尚浅的大学毕业生,男方年龄又比女方小不少。

 

在很多人眼里,这岂不是很不般配?

 

 

李雪:呵呵,的确,我们刚在一起时,我的所有朋友都不看好,都认为“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分手的”。

 

但六年后的今天,大家都觉得“你们俩真合适”。

 

 

学堂:我很好奇,这种双方条件悬殊、强弱分明的关系,其实很容易发展为俯视与仰视、掌控与被掌控、碾压与被碾压的权力关系,而不是爱的关系。

 

但你们却出人意料,六年间平等相处,持续给彼此带来爱的滋养。这是怎么做到的?

 

我先把核心问题抛出来放在这,也留个悬念,接下来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开始今天的对谈吧。

 

 

李雪:好呀。

 

 

学堂:据我观察,世间伴侣常在大事小情上争“谁对谁错”“谁听谁的”。

 

双方都觉得自己最正确,自己认同的道理、规矩,对方应该服从,对方如果不服从,就是他不识好歹、不辨是非、无理又无情。

 

争执下来,双方都一肚子愤怒和委屈,对关系也造成水滴石穿的破坏。权力争夺一开始,爱就消失了。

 

怎么理解这一现象?

 

 

李雪:在一起生活的两个人,肯定会有对同一个事的不同看法和期望,这时候就出现两种走向。

 

一,走向权力争夺 —— 双方焦点是 —— 这个事,是如我的意还是如你的意。

 

二,走向爱的关系 —— 大家焦点是 —— 我清晰自己的需求,同时也去倾听、理解你作为我之外的一个个体,有着怎样的感受和需求,然后尽可能地去满足双方。

 

例如:我和男友之间就常发生,晚饭他想吃这个,我想吃那个。存在分歧怎么办?

 

如果确认双方渴望都比较强烈,那么我们会在其中一家吃,同时叫另一家的外卖;或者上半场在这家少吃点,下半场再去那家吃。

 

我们关注的焦点,不是听我的还是听你的,而是如何创造性地满足两个人。

 

 

学堂:喜欢争“听我的还是听你的”,实际上是在争什么?

 

 

李雪:争自恋(的满足)。

 

 

学堂:像吃饭这种事,可能还比较容易同时满足双方,有些事如果只能做一种选择,怎么办?

 

 

李雪:这时,在意自恋的人更会起来争“听我的还是听你的”。

 

而爱的关系中,双方会回到一个事实的位置去看:同一件事,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想法,我有那样的想法?事实上哪种方案更合理,对达成目标更有利?能否结合两种方案,得出更优版本?

 

遇到这种情况,我会特别感谢男友提出和我不一样的看法。

 

因为谁都不是完人,大家做出的判断,都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所掌握的有限信息,这时,他的异议可能刚好弥补我的认知盲点,并把我从某种偏执当中拉出来。

 

我经常跟建峰说:不要因为我是“李雪老师”,年龄和经验多一点,你就放弃发出你的声音。

 

尤其当我表现得很强势,扬言“事情就应该这么办”的时候,往往是我最容易掉到自恋陷阱里的时候。请你这时候努力保持你的独立感受和判断,给我反馈。

 

这就是一个正向的互相促进成长的关系。

 

 

学堂:总结一下。

 

有爱的关系,特点是:在关系中,我也可以存在,你也可以存在。

 

权力争夺的关系,特点是:双方或一方拼命维护自恋,一定要让对方听自己的,你死我活。

 

 

李雪:对。

 

 

学堂:自恋是什么?一个人为什么要拼命维护自恋?

 

 

李雪:自恋是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状态,无法把别人和自己区分开来,也无法把自己的情绪、念头、意志,和自己这个人区分开来。

 

对高度自恋的人来说,别人否认了他的想法,就等于在攻击他这个人的存在。别人说“你这个想法不符合现实”,在他听来就是“你这个人太傻了,怎么不去死啊”。

 

走出自恋是:区分我和他人是两个人,区分我的情绪、念头、想法,并不等于我这个人,能够如实如是地探讨问题。

 

 

学堂:一个成年人,仍处于原始未分化的高度自恋状态,是什么原因?

 

 

李雪:首先缘于,在他的童年,父母和他是未分化的。

 

例如,他妈妈可能总叨叨:你怎么还在看手机?都跟你说多少遍了,动画片只能看十分钟,你为什么不能遵守承诺?

 

这样的妈妈,坚信她认为的“正确”就是天下公理,孩子和她是一体的,孩子也理应认同她的“正确”。

 

妈妈去找孩子约定“动画片只看十分钟可不可以”,孩子通常会说“可以”,因为说“不可以”连一分钟也没得看。

 

十分钟到了,孩子还在看,妈妈就愤怒了:你居然和我不是一体的?

 

妈妈情绪爆发了,孩子通常会害怕,赶紧说“妈妈对不起”,然后把动画片关了。

 

这安抚了妈妈的心,让她觉得,哦,孩子又和我是一体的了。

 

父母没有办法区分,孩子和他是两个人,让孩子一直活在他的情绪中,孩子一不如他所愿,他就情绪拉满 —— 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,孩子也没办法发展出现实边界,没法理解“他人和我是两个人”。

 

 

学堂:您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吗?

 

 

李雪:当然,我和我妈妈就处于严重的未分化状态。

 

 

学堂:这会表现到您的亲密关系中吗?

 

 

李雪:会呀。

 

例如,我问男友一个事,问的时候就想好了,这事应该怎么思考、怎么回答,他一张口,还没说完一句话,可能就前两个字跟我想的不一样,我就生气了。

 

好在我习惯了当有情绪的时候,去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的妄想:为什么人家话没说完我就生气了?他是另外一个人,和我有不一样的想法不是很正常吗?我是不是又陷入对方和我是一体的妄想中了?

 

 

学堂:刚才您解释了“我和他人未分化”,请再解释一下“我和我的念头未分化”是什么意思?

 

 

李雪:举个例子,有些妈妈产后抑郁,小孩一直哭,妈妈的感觉是“我要被这孩子杀死了”,甚至想要自杀。

 

这个妈妈的内在剧情是:我尽力做一个好妈妈,哄你,你就应该安安静静像个小天使,如果你一直哭一直哭,就打破了“我是一个付出的好妈妈,我可以把孩子照顾好”的念头。

 

这个念头碎了,她的感受就是“我碎了,我要活不下去了”。

 

亲子关系中很常见,孩子表现得一点不如妈妈的意,比如忘带水杯了,妈妈就不停地唠叨:我提醒你多少次了,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,你为什么还是忘带水杯了?你知不知道你每一次忘带水杯,要给我造成多大麻烦?

 

非常小的一件事,她要说到孩子在那一刻简直活不下去。

 

妈妈为什么不停攻击小孩?因为她的念头是“孩子应该记得带好他的东西”。

 

念头被事实打破了,妈妈就产生了生不如死的感觉,就禁不住把她的感觉投射到小孩身上 —— 通过把小孩骂得一无是处,让小孩也体会到生不如死,简直要以死谢罪。

 

我的念头等于我,如果这念头被事实打破了,要么我去死,要么你去死,必须有一个人为这件事负责。

 

更严重一点的,精神病级别的,我的念头等于全世界,世界就应该如我所愿。

 

 

学堂:这种原始未分化的状态实际上是从亲子关系过来的,亲子关系当中没有解决,带到亲密关系中来。

 

 

李雪:对。

 

人类出生前,母亲和胎儿确实处在未分化的状态 —— 母亲吃饱了,胎儿就吃饱了,母亲身体健康,胎儿就是安全的。

 

小孩刚出生的时候,也要延续这种感觉 —— 婴儿饿了,母亲就感应。做过妈妈的人知道,孩子一饿一要哭,哪怕妈妈不在家,她的奶水也会涨。

 

这是一种很美好的共生状态,让婴儿存活下来的必要的共生状态。

 

正常的母亲面对孩子哭,会感受到一股爱涌出来,很自然地去抱孩子。

 

活在封闭自体状态中的母亲,却在想:睡眠专家说了,你这个时候应该睡觉,你要是再不睡觉,你的脑神经就会发育不好,我要用“哭声免疫法”训练你。

 

母亲的偏执,会严重破坏母婴之间的连接。

 

作为小婴儿,是很无助的,只能仰赖母亲生存,他的小命是掌握在母亲手里的。

 

任凭婴儿怎么哭,母亲都不理,婴儿就感觉挣扎在生死线上,对世界生出恐惧和敌意,心想“你不理我,是要我死吗”。

 

在小婴儿的感觉里,世界要么是和他一体的,要么是和他敌对的。这时期孩子的偏执分裂是正常的,需要不断被爱意、被亲密的回应融合。

 

经过爱的融合,孩子会慢慢在安全感中走出偏执分裂,发展到“我是我,外界是外界,但我和外界之间可以有沟通,有良性互动”的状态。

 

如果这个良性互动一开始就没形成,孩子就容易卡在偏执分裂的状态,认为“这个世界要么顺应我,要么就是让我死”。

 

 

学堂:小时候没有体验到亲子良性互动的人,长大会是什么样呢?

 

 

李雪:没有得到过多少“妈妈愿意如我所愿”的互动,其实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权力感。

 

我们说,不在爱的位置,就很容易跳到权力的位置,陷入“到底妈妈听我的,还是我听妈妈的”的斗争。

 

在母婴权力斗争中,孩子是处于下位的,妈妈是处于上位的,处于下位很不好受,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投射 —— 向加害者认同,希望在权力关系中,自己能做那个掌握别人小命的人。

 

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为父母,很容易把权力争夺模式带进新的亲子关系,这一次他终于占到上位了,于是会“狠虐”他的孩子。

 

就像最近一则新闻案例呈现的:一位妈妈带小孩去景区玩,去之前跟孩子约定了到景区不能买吃的,到景区后孩子饿了想吃东西,妈妈就是不买,还得意地掏出手机打游戏,任孩子躺在地上哭了一个多小时。

 

新闻曝出后,底下评论一片叫好说:就是不能让孩子通过耍赖的方式得逞。

 

可孩子不是一开始就倒在地上哭的呀,孩子是太绝望了。

 

为什么妈妈宁愿在那打一小时游戏,看着孩子躺在地上哭,也不愿意走两步路,花上十块钱,给孩子买点吃的?

 

因为这里面有掌握权力的快感。

 

如果你说饿了我就给你买,那不是你主导我了吗?让你哭一个小时,我也绝不满足你,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在权力关系的上位。

 

这样的人到亲密关系中,也一样热衷争夺权力。

  

就像很多夫妻会为“牙膏到底该从中间挤,还是从尾部挤”,争吵一辈子。其实一支牙膏五块钱,从哪里挤根本不重要。

 

他们争的是“到底如我的愿,还是如你的愿”,谁能体验上位者的快感,谁得体验下位者的羞耻感。

 

 

作者 | 李雪

心理学学者,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。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《有限责任家庭》。当当、京东、淘宝、亚马逊,全平台在售。

 

公众号 | 初心心理

公众号 | 李雪爱与自由

 

编辑 | 林诗野

插图 | 新白娘子传奇剧照,图文无关,仅作调侃。

 

 

非常感谢来自公众号🧡尹建莉父母学堂🧡的内容总监小猪猪的提问和文本整理,提问质量特别高。对谈很长,接下来会陆续推送。



欢  迎  到  新  浪  微  博

@  李  雪  爱  与  自  由

与  李  雪  评  论  互  动




辅    助    阅    读




《 爱和寄生的区别 》



《 乱伦:身份序位的错乱 》



《 向孩子撒娇,是一种精神乱伦 》



《 遗憾不是创伤,谎言创造创伤 》



《 给孩子的“自由度”怎么把握 》



《 自信和自卑,是一对儿妄想 》



《 有爱的能力,是什么样子



《 没有耐心,因为没有事实 》


《 当我找不到热爱的事情 》



大 目 录  2017

大 目 录  2019


 

点开这颗跳动的心,来初心社区,看李雪直播,向老师们提问,唠唠你的人生故事。初心心理社区,咱自己的心理社区。
 

我是作者李雪,感谢你的打赏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